2009/07/09

98.07.04第二站--平靜部落

98.07.04第二站--平靜部落


從奧萬大森林遊樂場用過餐後已是下午兩點鐘了,玩興不減的我們,決定出發至附近的平靜部落走走,雖說是"附近",但因為進來奧萬大時的路,部份路段實在是狹小且施工狀態,所以塞了些時程,可是奮勇的爸爸阿芳還是毅然決然驅車前往,令人佩服,也幸好我們有去,沿途風光明媚,山巒青翠,可惜的是常暈車的媽咪未拍下沿途風光,一路上都沒看到車子,與在奧萬大的路上相較之下,這裡顯得寧靜多了,同時相映出地名名稱--平靜部落,聽爸爸說,這裡是到達清靜農場的另一條路喔!


後記:在平靜派出所(平靜國小旁)右側,有條小路可達平靜吊橋(爸爸去拍時,巧遇下起大雨而作罷!),過平靜吊橋循路可達清靜農場,只需15分鐘,但是平靜吊橋的寬度只能容許小貨車車身過,也就是說:行人,機車,腳踏車,小貨車都可通行,其他需走回頭路去清境農場囉!



順著台14線往盧山部落接85縣道,往更深山的山谷走,在塔魯灣溪的左岸有著一個以平靜為名的部落,部落北方環繞著賞雪聖地***合歡山***,東方則有陡峻的奇萊山系,形成一道險峻的屏障。從部落朝西仰望,即可看到歐風洋溢的清境農場橫列山頭,而在南邊,以前是居民的獵徑,如今是登山熱門路線能高越嶺古道。雖然平靜部落位於這些景點當中,卻是一處純樸而悠靜的世外桃源。





廬山部落【Buwarung 巴奧隆/Bowalon波瓦倫】波瓦倫部落--


廬山本來是賽德克族德克塔雅群「波亞倫」和「馬赫坡」兩部落的故地。
廬山部落所在自古為花蓮與南投之間的重要孔道,是能高越嶺登山者必經的隘口,
也是部落與部落間的衝突點。南投縣仁愛鄉菁英村,海拔約1400公尺。
文化特色是播粟祭(國曆二、三月間):藉此儀式可迎接祖靈,祈求祖靈賜福庇佑新的年度新的生活。



部落解說圖


廬山部落位於仁愛鄉精英村南端,北有濁水溪,東有塔羅灣溪,廬山溫泉為馬海僕溪與塔羅灣溪匯流之處水源豐沛,南面有母安山(1474公尺),境內有廬山國小及霧社事件最末戰場馬赫坡古道。
    廬山本來是賽德克族德克塔雅群「波亞倫」和「馬赫坡」兩部落的故地,前者指今天的廬山部落,後者是位於廬山溫泉風景區上方的台地,發動霧社事件的莫那魯道就是馬赫坡人。
    霧社事件平定後,日警將霧社群殘存者遷往北港溪中游的「川中島」集中看管,然後將波亞倫與馬赫坡之地賞給站在日警立場,助日對霧社群作戰的德魯固人,而且波亞倫也因為境內有一座如富士山的孤峰,被日人改稱「富士社」,光復後再改稱廬山。


 




之前在馬武督亦看到部落擁有自己特色的門牌,這裡也同樣有其足跡。




希寶部落--天主堂部落的族人源自希寶社,祖先原居住在托魯萬,清末率家人來到眉溪的支流,居住在倒岡(Tougan),後發現眉溪右岸高地有土地,又南移另建一社,亦稱希寶。日治時期,日人在眉溪設立駐在所,統治希寶、倒岡,因為居離的關係,日人深怕管理不易,令希寶社頭目率眾下山,來到今仁愛鄉資源回收處,另建一社,也稱希寶。民國四十三年,有一位賈姓神父,發現埔里至霧社間某段的公路上方有小台地,興建天主教堂,因希寶社人大部分信天主教,乃相繼遷到此地定居,舊希寶社遂廢。




古羅夫部落--這裡的部落就像平地的村莊,每一段路就會聚集一些原住民組成一個部落.




廬山教會(埠盧郡部落)對面即是盧山國小。




布拉哈部落




平靜部落年輕人口大多外移到平地城市工作,留在部落中的居民大多是沒有謀生能力的老年人、殘障者和孩童,街道上很少有車輛進出,形成一幅寧靜的悠閒畫面,在平靜中帶有些許的落寞。




往平靜國小路上看到的原住民石板屋頂的木牆矮屋,非常原始吧!




平靜國小校門口


平靜部落--(賽德克族)平靜部落位於仁愛鄉精英村中部,為濁水溪流域,東有尾上山(2682公尺),境內有平靜國小。平靜部落位於廬山以北7公里地,濁水溪左岸,尾上山西方山麓,四面為山包圍,多急斜坡,僅沿河一帶有少許平坦地,稱為道澤台地,原本共建立4個部落:
(一)、頓巴拉哈 Tonbarah):位於平靜台地最南端,為最早成立的部落。
(二)、奇卡(Sga):位於平靜台地終端上方。
(三)、洛沙(Rucau):位於平靜台地北端。
(四)、波奇澎(Bunubun ):位於洛沙上方暖斜地。
  民前4年(1908年)12月的「霧社方面溢勇線前進行動」中,起初道澤群曾對前進隊阻礙反擊,故於次年1月2日至7日從翠峰砲擊道澤群所有部落,社中壯丁也曾數次反擊無效,故該社自此未再強力反抗日本人,民前1年(1911年)1月16日日警與道澤群簽訂合約,後在同年8月設「道澤駐在所」(今平靜派出所)於頓巴拉哈社。
  霧社事件後,日警恐道澤群反抗,乃採強迫將各設一半家戶遷居春陽,以分散勢力;同時,在各社之間造成矛盾,使相互差忌,消弭抗日心理;另外,又令較偏遠的部落集中遷至道澤台地,以利監視,至此,日人將合併後的部落併稱為道澤社,光復後改為平靜。
  目前部落中位置仍區分如下;部落南方,平靜派出所及平靜國小所在地為最大部落頓巴拉哈(Tnbarah);再往北為奇卡(Sga或Ayu);目前真耶穌教會、部落活動中心、花卉集貨中心、部落公墓所在地為洛沙(Rucau)。


賽德克族之紋面
賽德克族與泰雅族(Tayal)的文化相似,在少年、少女之時,都要接受紋面(matas),這是部落的Gaya(傳統規範)。男子在前額與下顎處刺縱帶紋,有一條或數條,視地位身份而定。女子紋面則在兩頰自根至兩唇中央,有的下唇顎亦紋面。紋面者必須是專業的族人,工具是鉅平的木頭,用似鐵釘之釘器固定在木頭,有三排五列或二排四列,有斜形、十字形。紋面時間大都選在冬季,以避免炎熱的天氣使傷口發炎,紋面男子仰臥式,女子則側臥式。
    紋面長者將木把輕放在臉上,再用小鐵鎚輕打在木把上,而釘針則刺入肌肉裡,當血液流出來,用竹片擦拭血,再用手抓木炭燒過的灰塗在臉上。普通人大約需五~七日傷口才會消腫 紋面(patas)為何成為族人的Gaya(傳統規範),據說有美容及讓所有的少女都一樣美麗之意。當少女到了結婚的年齡,男子便無法分辨女子容貌是否漂亮。


校園一景




入校門即映入眼簾的泰雅族磁磚浮雕。




平靜國小門牌。




漂亮的走廊特具風格--原住民圖騰。


 



教室裡有數位當地小孩的身影,於是商量進教室參觀。



由教室裡的課桌椅可看出一般的人數大約只在10人上下,所以教室內有圖書角兼午睡的地板空間(打紅色星號處),亦有獨立廁所(紅色圈處),頗幸福的。




功課表看的出原住民的課程,在藝術與人文中增添了男生的藤編即女生編織。




教室後方的佈置已拆下,獨留兩側書櫃。




當地的孩子非常熱情,一聽說要拍照,馬上附和起來合照。


◎賽德克族拔門齒(qruham)
    賽德克族人大約在小孩時,就要依Gaya,拔(打)掉上顎的二顆大門牙,而且男女都要遵行。據Tapas.cumeq 達霸斯.珠妹說:「我曾經也被拔牙過,他將一塊數層的布夾在上下牙齒中間,並將布咬緊,然後拿一根鐵柱頂在牙齒上,再用鐵鎚敲打,我聽到牙齒到牙齒被打落的聲音,我感到非常疼痛,大約四~五天後才用咬吃東西。」
◎穿耳洞
    婦女生產後,不論男女,經過7至10日後,也要依Gaya,用brikuy貫穿耳朵,再用小木籤固定在耳洞,隨著小孩成長,耳洞越大,小木籤也越粗。
◎賽德克傳說-白石傳說
    白石(賽德克語Rmdax tasing),意思是發亮的石頭,是賽德克族祖先發源的地方,這是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一般流傳的傳說;而且,白石山區也是賽德克族族人狩獵的獵區。當他們在中央山脈打獵的時候,白石是一直護佑賽德克族的靈石,因為它高高在上,就像是一盞燈塔隨時指引賽德克族人的腳步,使族人不致於迷失在廣大的中央山脈。所以,白石山,不只是賽德克族的獵區,也是賽德克族的聖山,因為裡面有賽德克族的神石:白石Rmdax tasing。
    有關白石的傳說是這樣的:很久以前,白石山區有一塊巨石聳立在山頂上,山頂上又長了一棵巨木,巨木分叉成二枝,樹葉茂密。有一天,天空巨變,雷電交加,風雲變色,突然自天空降下大雷,穿過濃密雲層,打在巨木及巨木,頓時,天搖地動,巨木一枝斷裂,一會兒,有二男一女自巨石中出來,其中一男看到四周山巒起伏,樹木叢生,又回到巨石裡;另外二人,覺得外面世界多采多姿,景色優美,不再回巨石裡。從此以後,繁衍後代子孫滿山谷。




走廊上還可看到開放式的圖書空間,這倒是在平地小學較少看到的。(因為大都害怕偷竊遺失問題)




從來不知道原來更深山裡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小學-平靜國小,聽說更裡面靜觀部落還有
一個美麗的合作國小!!




操場下方除了其他原始的遊戲器材外,還有烤肉場地,並提供許多的木材。




水的供應亦無慮。




還可石板烤肉。




當日正好遇到五六部車來此露營,他們已搭好餐廳帳(炊事帳)。


平靜國小有提供露營場地,不收費,但須先向學校洽詢,並記得保持清潔喔~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留下您的足跡,給我一點小意見吧!